陈天桥成立的TCCI联合举办的第三期“对话大脑”院士论坛圆满落幕

近日,由陈天桥成立的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转化中心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共同主办的第三期“对话大脑”院士论坛开讲,TCCI旗下苏格拉底实验室社区和追问媒体等进行了直播和互动交流,近45万人次收看了在线直播。

此次“对话大脑”院士论坛第三期由华山医院院长、陈天桥成立的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转化中心主任毛颖教授主持,会议开场,毛颖教授提出“我们可以保护大脑免受缺血性损伤吗?类脑器官如何模拟大脑发育?类脑器官能解开大脑疾病的谜团吗?”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科学家王以政,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教授明国莉对此做出了精彩分享。

王以政院士分享了探索大脑缺血性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脑缺血会导致谷氨酸从细胞内环境释放到细胞外空间,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他们确定了脑缺血过程中音蝟因子信号通路被激活,抑制这一通路可以显著降低缺血性脑损伤。

王院士还探索了音蝟因子信号通路是如何在缺血过程中调控细胞外谷氨酸。通过体内和体外模型,验证了抑制音蝟因子信号通路可以降低细胞外谷氨酸浓度。为了验证这一信号通路在脑缺血过程中是否具有临床转化应用的潜力,他们使用了NVP-LDE225这个药物,并在动物模型中,发现该药物可以很好地减少缺血性脑损伤体积。

明国莉院士则介绍了其团队多年来以类脑器官为研究工具,建模探索大脑发育与疾病机制的科研成果。

早期的脑类器官模型,虽然可以在多个维度上模拟大脑皮层的早期发育,然而,这样的类脑模型由于缺少血管循环系统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由于缺氧导致细胞坏死,细胞发育不成熟以及某些特定的神经细胞的缺失。由此,明院士团队研发出新的类脑模型:片状新皮质类器官系统。该系统为类脑器官提供了悬浮培养的环境,解决了之前提到的血管缺氧问题。

此外,明院士还分享了她的*研究:正在建立人源化大鼠的动物模型,用以研究神经回路形成的机制,并成功地将人类前脑类器官移植到宿主大鼠视觉皮层。他们观察到人类前脑类器官中神经元接收到来自视网膜的突触信号,并且参与到大鼠视觉信息的整合。这些以类脑器官为载体的研究成果,将为神经再生和修复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由陈天桥成立的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转化中心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共同主办的“对话大脑”系列院士论坛举办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科研人士的关注,也为青年科学家们带来了全新的启发与解答,该论坛将持续聚焦脑科学难题,邀请专家学者做出精彩分享。

0 Share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你可能也喜欢
阅读更多

第三代骁龙8s因什么而生?

  想象一下,当一台手机不再只是通话和上网的工具,而是成为化身为 AI 时代万能的智能终端:它可以是你的私人智能助理,也可以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