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网购、在线旅游、网约车上黑榜

汇通网2019年3月27日消息  过去一年,关于“大数据杀熟”事件讨论不绝于耳,但消费者进行维权举证非常困难。往往涉事平台一纸否认将答案推向无解。针对该现象,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委托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技术研究院开展大数据“杀熟”调查。

北京商报消息,今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大数据“杀熟”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一把或不普遍的被调查者仅占11.68%,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其中,44.14%的被调查者经历过购物类APP或网站大数据“杀熟”,39.5%的被调查者经历过在线旅游类APP或网站大数据“杀熟”,37.17%的被调查者经历过打车类APP或网闸大数据“杀熟”。此外,外卖类APP、视频类APP、电影类APP也有不同程度的大数据“杀熟”现象。

此前,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常年价格在380—400元左右,但他用朋友的帐号查询后发现竟然是300元,用自己的帐号查还是380元。

其实,大数据“杀熟”早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某种程度上,数据呈现了人类方方面面的真相。大数据在不仅利用“千人千面”的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甚至打起了“价格差”的主意,出现了越是老用户价格就越高的奇葩现象。

技术无罪,但是技术使用者若是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制定不同的价格,则违背了基本的市场公平原则。尤其在相关法律法规上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涉事企业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行不轨之事依然理直气壮。而用户在大数据算法支配下则成为被精准推销的靶子甚至受到“价格歧视”,而“知情权”则无从谈起。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完善相关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大数据”杀熟现象,促进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

0 Share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你可能也喜欢
阅读更多

第三代骁龙8s因什么而生?

  想象一下,当一台手机不再只是通话和上网的工具,而是成为化身为 AI 时代万能的智能终端:它可以是你的私人智能助理,也可以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