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上,我们总会遇到类似的疑问:“今天,中国的影响力无处不在,真的是这样吗?”
不妨看一组数字:2017年,中国GDP约为12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15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财富500强;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在校大学生群体都身处这个国家……
但中兴事件和联想事件相继发生后,引发了舆论对中国品牌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的大讨论。而讨论自然需要对比,当手机电视电脑等行业的中外劲旅被拉出对标,中国企业似乎并未占据优势,我们又需要为此焦虑吗?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这样写道:“没有比较,就显不出长处……多少事情因为逢到有利的环境,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博得一声恰当的赞赏。”
企业,同样如此。没有伟大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那么,中国企业,会成为主导一个新时代的企业吗?
手机:华为VS苹果
谈智能手机,无法跳过苹果;论国产手机,不能绕开华为。二者在智能手机市场已是老对手:全球销量,苹果第二,华为第三;盈利能力,苹果第一,华为第三。对比华为与苹果,不妨看它们经历过的十年。
正式开启智能手机时代,应该是苹果最大的贡献之一。2007年初,时任苹果CEO的史蒂夫·乔布斯在Macworld大会上发布了新一代移动手机和互联网设备。
交互方面,放弃物理键盘,摆脱触控笔,采用作为乔布斯口中“终极指向装置”的手指;使用方面,借鉴windows系统中应用的丰富性,开发应用,同时推出第三方应用程序商店;外观方面,无裂缝和防刮玻璃成为移动设备的“脸面”……
手机企业设计产品的方式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改变,此后的十年,智能手机均基本延续了初代iPhone的形态,iPhone常被作为“不可战胜”的代名词,但它遭遇了“亮剑”的华为。
华为经历的十年,与苹果略不同。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超越,从国内市场被国际巨头主导到中国品牌强势走向全球,国产手机在头部品牌的带动下,完成了一次逆袭。而华为做到的,是在十年中保持第一阵营的地位,并撑起中国品牌的大旗。
国际信誉研究院近期公布了一项调查,在智能手机方面,中国消费者者更青睐国产的华为非苹果手机。更多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华为在各品牌中“脱颖而出”,比苹果更“正宗”。“正宗”,因为华为保持了定力,也实现了转变。
“保持定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耕国内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早已表明,想要玩转全球市场,必须获得拥有庞大消费群体的中国市场青睐;二是持续自主创新,通讯技术加持,让华为在国内保持领先,而平行双摄、3D拍照、AI芯片等更是助其在全球范围实现技术引领;三是坚持自主创牌,拓展品牌影响力。
“实现转变”,则主要是在近几年:其一,在基本保持全价格档位布局的前提下,向高端市场转型;其二,在多类型产品覆盖用户的前提下,向“爆品模式”转型;其三,不执著于销量,提升单品的盈利能力;其四,逐步释放品牌及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相比苹果,无论是华为还是其它国产手机品牌仍有差距,但AI、拍照等产品技术方面,苹果正在从此前的全球引领者变为国产品牌的跟随者,而iOS的封闭性则随着安卓阵营的壮大而受到诟病。坚持技术创新,丰富品牌内涵,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华为们实现对苹果的弯道超车,只是时间问题。
电视:创维VS三星
全球电视市场,三星的地位曾被认为“不可撼动”。不仅因为它连续十数年拿下销量和销售额的双料冠军,还因为它曾打破一个时代。十余年前的全球电视市场,话语权基本属于日系厂商,但在近十年间,中韩日厂商的关系得以重新梳理,起点便是三星电视的崛起。
成功把握液晶替换CRT的时代契机,三星成长为全球第一,全球电视市场也就此形成“一超多强”格局。“超”是三星,其带领电视业进入超高清、曲面、量子点时代,推动了电视业发展进程;“强”更多的是中国品牌,多数日系品牌已走向衰落。
如果说十余年前崛起的三星代表了电视业的“新势力”,十余年后的三星则显得有些“旧”。掌握先进液晶技术和面板产线资源的三星,是行业的“既得利益者”,并不热衷“颠覆性”的新显示技术研发,而只是对液晶电视进行所谓的升级。
经济学中有一个叫做“路径依赖”的概念,指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他轻易走不出去。
三星的路径依赖是对液晶显示的单一坚持,不注重更具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和布局;而多数国产电视品牌也陷入了一种路径依赖,即跟随韩日企业的节奏,多数国产厂商虽然是量子点的受益者,却并不掌握主动权。
为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以创维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正在逐渐争取主动,凭借的是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前瞻性布局:
其一,战略卡位OLED。高亮度、高对比度、高清晰度、宽视角、宽色域、自发光、发光效率高、柔性……因为这些相较于液晶的比较优势,OLED被称为“下一代”显示技术。与三星们贪恋液晶时代所剩不多的红利不同,创维很早就战略性布局OLED,并率先将其产品化、规模化。旗下的OLED电视Wallpaper,已经可以像壁纸一样“贴”在墙上,带来的视听冲击力颠覆了液晶的想象。
在高端电视市场,OLED的统治力越来越大。2015年,2500美金以上的高端电视市场中,OLED电视全球占比仅为15.5%,2017年则首次超越液晶电视,一跃达到了51.3%,占据高端电视市场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市场,创维力压LG、索尼、飞利浦等一众外资品牌,OLED电视出货占比逼近50%,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端王者,用OLED实现对液晶的颠覆与压制。
其二,发力人工智能。软件方面,创维选择了与国内行走在AI技术前沿的百度合作,通过其稳定开放的AI资源平台为产品赋能;硬件方面,创维的AI芯片让产品具备人工智能画质调校功能,拥有精密平滑处理、动态目标重塑、超级清晰度等多项画质增强技术,将电视的画质水平推高到新的高度。
其三,进军智慧家庭。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电视应该被赋予更多能力,最直接的便是入口与控制中心。以电视为核心,创维在积极进行智慧家庭布局,通过电视大屏的交互能力和各类其它家电产品的具体功能,提供给用户完整的居家体验。
相比华为以“弯道超越”的方式对阵苹果,创维在与三星的较量中,是开辟了更适合自己的“新赛道”,这也让创维的“换道超车”成为可能。
电脑:联想VS惠普
与手机市场的华为与苹果、创维与三星的关系不同,联想与惠普的较量更为焦灼,以去年为例,双方在出货量方面互有攻守,榜单王座更迭频繁。
相比联想,惠普有更久远的历史。惠普成立于1939年,以声频振荡器起家,技术属性颇强;1980年,惠普首次推出个人电脑产品HP-85。20世纪80年代,惠普凭其计算机产品而成为业界一家重要的厂商。2006年第四季度,惠普超越戴尔成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截至2012年初,惠普一直保持全球第一大PC厂商地位,直到联想代替它的位置。
惠普2013年在一份声明中称:“我们没有计划一直做第二。”联想集团董事长及CEO杨元庆则表示:“对PC市场领先者的竞争毫无疑问将继续拉锯,但我很有信心,全球PC市场仍有足够空间,以支撑可盈利的增长和突破性的创新。”
此前联想的“胜利”,大抵来自销售机制的革新。按照秦朔朋友圈的描述:18个销售员去各省市找代理商,并制定了清晰的渠道奖励制度:联想的电脑给代理商22个点,这是直接利润;此外还有返点,销售到某个数量就返,而且一个季度返一次。联想同时提供1:1配比的广告费,代理商投多少广告,联想就配多少。自此,联想自己不做直接销售,不跟代理商抢单,而是支持代理商发展。不到两年,渠道建成,势如破竹,1997年PC做到中国第一。
如此来看,在2017年,过分依赖渠道推动的联想被惠普反超,也就就不难理解。但惠普的优势能否保持,还要看联想的表现。杨元庆曾表示,联想曾经主动放弃一些订单,因为追求销量不再是联想的重心,盈利能力和用户体验才是关键。这显然是联想的进步。
在过去的2017年,联想All in AI,向服务商转型,拓展研发团队,进军智能物联网,这些都是联想的转变,因为它认识到了不仅要自主创牌,更要掌握核心技术,而无论是AI、服务平台、智能物联网,一方面是联想跳出了单纯的PC领先者之争,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另一方面,这些能力,也将反哺和重塑PC业务。从这里来看,联想与惠普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中国企业可以打赢时间的战役
真正的竞争从来就不是短期战术,实现超越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由点到面的渐次突破,中国品牌要打赢的是一场时间的战争。
无论是华为、创维,还是联想,从这些中国制造、中国科技劲旅身上,可以看到的,是转变的勇气和前进的锐气:
其一,不再追求以廉价产品覆盖市场,不盲目追求所谓的“规模效益”,而是更加注重品质、品牌以及单品盈利能力,努力提升产品及品牌形象;其二,从“微笑曲线”谷底向两端进军,转变以加工、生产为主的经营方式,向技术、品牌、供应链能力发力。
华为、创维、联想们都知道,从销量上实现对对手的超越可能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高端市场、核心技术、品牌能力上实现超越。而后者,正在成为中国企业构筑的竞争壁垒。
华为Mate系列、P系列在很多高端市场足以与苹果iPhone抗衡,创维OLED电视在高端彩电市场实现了对三星等的压制,联想则以PC为基础实行三波战略,在更高的战略层面搭建了智能物联网新赛道……国货也高端,正成为现实。
5G、AI、OLED、IoT,每一项新技术背后都可能催生出万亿级产业,也可能带来时代的更迭和品牌格局的再造。占领高技术阵地,占领高端市场,占领品牌高地,这是一场不容有失的颠覆之战。
在科技领域,中国力量的崛起将是一场持久战,相比苹果、三星、惠普这些有着技术、市场、品牌积累的老牌劲旅,中国品牌当然还不完美,但只要能将转型的勇气贯彻下去,将创新与奋斗坚持下去,打赢这场“时间的战役”,中国品牌就一定能够成为时代的企业。
(钉科技原创,转载务必注明出处)